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心理治療室×關於自我】--治療這條路



 
個案離開治療室,而我還無法忘記他那哭喪的臉。
有時候總是會想,到底身為助人工作者,我能夠幫忙些什麼?
   
   
在治療的過程中,不總是快樂的。
光是在療程中必須反覆讓個案回想那些不愉快地場景,
那就很有可能地再次經歷痛苦,經歷哀傷。
然而,有可能不透過闡述而得到療效嗎?





有的時候我也會這樣詢問自己,但通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甚至,我們可能在治療的過程中,不斷的面質個案,
碰觸傷口最痛的部分,直接詢問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那樣想?
然後,再透過同理及陪伴或者其他的技巧,和案主一同把傷口修復。
   
 
有的時候,我會問問自己,到底治療的療效在哪裡?
為何心理治療有效果?為何透過這些直搗核心的問題能夠有所幫助?
是給予鼓勵和肯定就能夠達到療效嗎?
   
 
到目前為止,我心裡面的答案或許是提升案主的「自我覺察」。
 
 
在許多人際關係中,不斷的反覆一些迴圈,
不斷經歷痛苦或者錯誤的人際互動模式之下,
若能夠改變,那麼必須透過某一種層次的「覺察」。
當我們發現問題所在,體會到為何會造就這樣的循環,
當我們明白問題原來是這樣導致的,那麼就有可能帶來改變,
或許下一次就能夠打破這樣的循環,並且從自己開始做起的改變,
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結開始改變,那麼整個事件就會變得有點不太一樣。
 
 
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一定會很痛苦嗎?或者不痛苦的話也可以帶來改變嗎?
我也不是很確定,但揭開傷疤的那一瞬間,我想很難有人是能夠愉悅而坦然接受的,
我們都在嘗試著學習和成長,經歷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公平、不正義,
學習著包容,也學習著如何透過不一樣視角的思考,
甚至有時候需要站在加害者的角色思考,才能理解為何對方要這麼做、那樣做,
理解但不等於認同加害者的做法,或許有了理解之後我們內心受傷受苦的心靈才能夠放下,
不急著批判,先聽懂彼此說的話,先從理解對方的想法開始,
先從「覺察」我們正在做什麼的階段開始,那麼,如何改變的聲音將會慢慢浮現,
才知道我們該走在什麼樣的道路上,最終要到達什麼樣的終點。
 
 
或許,沒有終點。
   
 
 
本文同時刊載於FB:PSYence 心•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